郑州阳光义工 首页 公益新闻 NGO发展 查看内容

慈善怎么做,要看孩子要什么

2012-11-8 22:08| 发布者: lisa| 查看: 568| 评论: 2|原作者: 袁海毅|来自: 云南信息报

摘要: 儿童慈善需求可分为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和单项目体系,即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需求分别为基础慈善需求、特殊权益保护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层次,而横向需求体系应该遵循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三个基本原则。


  在街上乞讨的祖孙两人。图片:本报资料图

  近年,我国民间社会力量针对儿童的慈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但也出现在某些方面“过度慈善”,某些方面却严重匮乏的问题。比如每到年底,各类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孤儿院每天都要接待数次探访,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也让孩子们不堪重负被爱心所累。

  日前首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发布,研究意图显然想引导爱心人士和机构,做更有效的慈善。研究者指出,只有准确定位儿童需求,才能切实将儿童慈善项目做大做优、做精做强。而要让儿童慈善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慈善机构专业化。

   日前,首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历经6个月对全国 13个省市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报告提出,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 童需求。

  报告显示,儿童慈善需求可分为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和单项目体系,即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需求分别为基础慈善需求、特殊权益保护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层次,而横向需求体系应该遵循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三个基本原则。

  保障贫儿生存,医疗是基础

   从需求层次来看,有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困境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以及所有儿童都具有的发展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营养、医疗卫生、大病、心理发 展、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从弱势儿童群体类别来看,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等,他们分别面临着 不同的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需求也在变化着。

  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 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 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生存是一切需求的基础,中国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 童,占全国人口16.6%,而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治疗 或仅在门诊治疗;在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贫困儿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比城市儿童高约9倍。因此,只有做好了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善工 作,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

  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 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 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

   报告编写组就流动儿童的“逃课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按照年级顺序对于“想要逃课”的愿望比例中分别 为:9.2%,7.5%,10.4%,23.3%,29.2%和38.4%。 流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厌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学习跟不上,70~80%“留守儿童”的学历大多在初中阶段“定格”,此后就随父母外出 打工,延续父母“低级劳动力”的命运。

  “流动儿童年级越高,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越小。所以,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展 的路径,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报告指出,基础慈善项目的开展为广大的困境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孩子平等的生存机会,为保障儿童的基础权 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基础慈善项目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政府对儿童领域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儿童的特 殊权益需求日益凸显。

  在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区,1.8平方公里范围里有十二三万流动人口聚集此地。11岁的小顺随来昆打工的父 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年的时间,并就读于社区内的一所民办学校。然而,小顺的父亲杨师傅却发现,孩子到了这里越来越不听管教了。“原来每天都按时去上课, 今年8月老师打电话来说,最近小顺常常不来上课,我们才知道他没有在好好念书。”杨师傅说,一开始问小顺去哪了,他也不愿说。在多次追问下才得知,小顺是 逃课去了网吧。“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还是不想去上课,我们打算这个月送他回老家。”杨师傅无奈地说,起码在家乡的小村子里没有网吧可以让他去。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大问题

   在船房小区内有一个“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站”,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城中村里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就会来到这里。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服务站”被 划分成图书室、网吧、庇护室、心理咨询室等几个区域,服务站至少能让船房社区的孩子每天放学后有地方呆一会儿,毕竟他们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五口人挤在一个二 三十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放学之后,除了“黑网吧”,就只能在街上闲逛。

  “船房4所学校中只有一所公立小学,其他都是小学初中一贯制的 民办学校。社区工作服务站统计,3所民办学校中,低年级每个班还有五六十人,到了初中,每个班大概只剩下20人左右。”服务站的相关负责人谢曼介 绍,2011年下半年,他们曾对社区的35名未成年人进行随机登记。希望对他们的需求跟踪摸底,看看社会究竟需要给予他们怎样的帮助。可没过多久,绝大部 分孩子的电话就打不通了,他们的父母也联系不上。“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又随父母流动走了,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

  一开始,谢曼以 为是因为经济问题让城中村的孩子辍学。后来才了解到,学校没有吸引力、老师素质偏低都是城中村未成年人初中辍学的主要原因。此外,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 育需求之间也有着巨大落差。然而更让她感到担心的是,城中村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年龄在12~18岁的青少年,既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又叠加上失 学、失管等因素,很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吸引和利用。

  “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比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也更值得关注。在城市里, 流动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问题。”社区内公立学校的老师透露,由于流动儿童与本地的孩子有着从心理意识以及经济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内心封闭 并且自卑。一些流动儿童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 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由于自我意识与行动能力更强,“留守儿童”到了中学更难管,沉迷于校外网吧、游戏厅的不在少数。“家长打工较忙,无暇照顾小孩。很 多孩子跟着父母在城里不停转学。”

  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

  “目前,云南省共有60多万流动儿 童,许多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问题。”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流动儿童都是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昆明的,由于没有昆明户 籍,他们大多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读书,而在民办学校里他们也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昆明市流动儿童中绝大部分都有过多次转学经历,经常变动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和调整,他们中许多孩子都出现了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厌学等心理问题,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生活在民办学校中的流动儿 童,不同程度地反映曾遭到公办学校学生的歧视和嘲笑。很多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 心理较重,相对孤僻,不擅与人交往。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流动孩子常常遇到更多的困难,而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与孩子的 沟通和互动。

  “当流动儿童到达学龄阶段后,较低文化素质的父母却很难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精神上的需求。”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 流动人口是由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由于他们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城市工作经历短暂,大多数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职业地位较低,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因此也少有时 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教育。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代际差异越发突出,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这些情况应及早引起各界的重视。

   对于流动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认为,流动儿童需要两个层面的帮助:一个层面,是心理方面的,另一个层面的帮扶是提 供技能培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指出,流动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学校应以非控制的方式让孩子们获得受教育的机 会。作为流动儿童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应该采取更加平等开放的非歧视态度,加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来说,在满足了他们基础的 生存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他们差异化的权益需求的同时,找准不同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是公益组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成 为解决儿童慈善的关键问题。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