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阳光义工 首页 公益新闻 查看内容

郑州“治水”规划逐渐成真 贾鲁河将脱胎换骨

2017-10-10 16:43| 发布者: 任情随缘| 查看: 683| 评论: 0

摘要: 贾鲁河,不仅是郑州的“运粮河”,更承载着千年文化,寓意富庶与繁荣。如今在整体规划下,它正脱胎换骨、焕发新颜。

文化路贾鲁河西侧,贾鲁河与东风渠交汇

贾鲁河栈道对岸,建起了越来越多的楼房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瞻展

见习记者 陈媛媛 实习生 刘盼盼/文

记者 刘鸿翔 实习生 郭子煜/图

《管子 乘马》中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贾鲁河,不仅是郑州的“运粮河”,更承载着千年文化,寓意富庶与繁荣。如今在整体规划下,它正脱胎换骨、焕发新颜。

【历史】

秦有“李冰”,元有“贾鲁”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下游决口频繁,十多个州县被淹,汴河淤积。一时间,屋倒房塌,禾苗尽毁,青黄不接。为父母者,卖儿鬻女,为子女者,难寻双亲。“母亲河”变成“夺命河”,百姓流离失所,中原民不聊生。

55岁的河工贾鲁临危受命,出任工部尚书,疏浚河道,征发河南、山东17万民工,堵塞决口,并开凿新河道,从新密引水,经郑州、中牟、开封向南通达淮河。可谓:秦有“李冰”,元有“贾鲁”。为表示纪念,人们以其名字将这条河命名为“贾鲁河”。

而据史学家考证,贾鲁河的前身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两汉时期称“荥阳槽渠”、“汴渠”,宋朝谓“汴河”。

【文化】

河道通,时运济

商贸通,庶民兴

从唐宋至明清,居于中原的贾鲁河(汴河)都是彼时“黄金水道”中的关键一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都城的日益繁华,通过运河从东南富庶地区向京都输送粮食物资,成为维持中华文明血脉的重要支撑。

江浙一带的茶、米、干果,西南诸省的糖、茶、纸、竹器、杂货,由大运河、唐河等水系入淮河到周家口(今周口市),再经贾鲁河过黄河转运至山东、京津和西北地区;而河南若遇灾荒,赈灾物资也顺淮河、贾鲁河转运,“每岁荒江淮之粟藉以转输,百姓赖之”。

国事兴则河道畅,战祸频繁则河道失修、堤岸决坏、水流干涸、运河堙废。北宋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贾鲁河一派“隋堤望远人烟少,汴水流干辙迹深”的景象。

明朝弘治年间,刘大夏疏浚贾鲁河故道,漕运繁荣持续到清朝中叶,贾鲁河又被老百姓称为“运粮河”。

【政策】

规划发展,治水为先

雍正道光年间,周家口凭借贾鲁河的便利,承接山东、京津等地与江淮流域诸省经济交流,成为不折不扣的商品贸易中心。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黄河之南、贾鲁河源曾经不起眼的郑县,经过数十年蓬勃发展,一跃成为中部经济增长引擎。

郑州西依中岳嵩山,东接黄淮平原。多数河流发源于荥、密、巩、登交界带的山区,向北、向东、向东南和向南分别汇流,其中流经最长的就是贾鲁河,郑州市索须河、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均汇流至此。

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贾鲁河水系污染逐步加重,水质恶化,部分河段萎缩,生态系统受损,自身净化能力减弱甚至丧失。

贾鲁河的生态环境事关这座城市生态建设的成败。2016年,郑州市提出将贾鲁河打造成郑州市的“金腰带”,建成安全河、景观河、生态河、幸福河和文脉河,使之成为郑州市新的名片,随后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勘测、设计、施工展开。

【未来】

依水而生,傍水而兴

如今郑东新区龙湖、如意湖风光迤逦,人流如织,但在2003年以前,那只是圃田泽西北部的众多水塘。

随着黑川纪章规划方案获得采用,昆丽河东引西进,如意河连南贯北,与原有的金水河、熊儿河、 七里河、 东风渠等 “三河一渠” 共同组成完整的龙湖水系,自然与人文交融,水域靓城初现。

建碧水青山,何愁没有金山银山。

现如今,龙湖、如意湖水系周边,高楼拔地而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现如今的贾鲁河治理,也将为周边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幸福】

今日东风渠畔

明日贾鲁河滨

2年前,荥阳市广武镇的老宋购买花园北路贾鲁河边一套住宅时,有老友劝他,“9000多一平方米买连霍北边臭水沟边的房子,这有啥好?”

“山主人丁水主财。”老宋记得,刚来郑州时,就租住在经三路东风路附近枣庄村一处民宅里。那时东风渠河水又少又臭,“别说约姑娘去散个步,路过都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随着河流治理工程开展,东风渠河道、沿岸景观绿化不断升级完善,2007年,黄河水引入,使其彻底告别了“臭水渠”,变成一渠清水。

如今东风渠岸边绿草如茵,情侣相偎,孩子嬉戏玩耍,中老年人在水系公园里健身运动,或沿河健步走,或河畔垂钓,“东风渠的现在,就是贾鲁河的未来”,择水而居,这个选择没错。

老宋知道,待到交房时,窗外的贾鲁河应已是一泓碧水,喜欢晨练的他,早上可以沿着河滨步道跑上个几公里,冬日里,老人、孩子可以到滨河公园里晒晒太阳、看看花鸟鱼虫。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