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花幼儿园简介,幼儿园提供

 关闭 [复制链接]
查看2906 | 回复2 | 2006-10-27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色花爱心活动中心情况介绍

 

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共鸣和抚慰。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可以温暖、鼓舞、甚至改变人的一生,对于我们身边的残疾朋友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力,只不过这“幸福”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来之不易,他们需要付出我们十倍,百倍,千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他们希望能有一双手搀扶他们蹒跚的步履,残疾儿童更需要正常的群体生活,他们盼着与正常孩子共有一片蓝天!面对他们的不幸,2004年儿童节,共青团市委创建的“七色花爱心活动中心”在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儿园成立了!以此来让残疾孩子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多的快乐——同在蓝天下,残缺也美丽!

“七色花” 源于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一个叫珍妮的小姑娘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在用完六朵花瓣之后怎么也不快乐,当她用最后一朵花瓣帮助一名肢残儿童重新站起来行走自如时,她非常快乐!我们的七色花就是为帮助残疾儿童得到快乐而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七色花”服务于郑州地区失学在家、康复机构、辅读学校的残障儿童及家长,五里堡社区的学前、学龄儿童及家长。

近期的目标是为郑州地区在校或失学的残障儿童提供一个与正常孩子充分交流的活动场所;尝试探讨郑州地区家长互助模式;通过中心的活动,媒体的宣传,社会公益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身心障碍者有所了解。远期目标是03岁障碍儿童到家教育辅导及为有特殊需求儿童提供个别辅导;玩具及教育类图书外借服务;组织残、健家庭共同参与亲子活动,提供融合教育活动环境。

中心的成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仅一周时间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就有100余人。有着不同职业的义务志愿者怀着同一颗爱心来到七色花。还有很多是在校高中生、大学生,更有一个又一个的团支部带领所有团员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七色花福利幼儿园的所有正常孩子家长都带着孩子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有闲暇的周末,都会带着孩子来和智障孩子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处处被关爱的温暖。

自中心成立以来,我们的志愿者都能履行会员义务,能够理解、接纳、尊重残障儿童,与残障儿童家长建立伙伴式、联盟式关系,愿意用耐心、诚心、和信心参与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只要有时间,就来中心和孩子们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到外面游玩一次。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中心正常孩子和智障孩子手拉着手一起登上裕达国贸顶楼,观看美丽的绿城景色,到广场上做各种益智游戏,不仅智障孩子很快乐,我们的志愿者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安利公司的志愿者带孩子们一起到海洋馆参观……

有的志愿者不仅周六、周日来帮忙,平时一有空闲也来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分成几组(教学组、资源管理组、外联组、宣传组),帮助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教他们学英语,同孩子们做游戏,义务推广着“全纳性教育”。2004年幼儿园及中心搬迁之际,为了尽可能多做些工作,志愿者中午甚至不愿意回去吃饭,一干就是一整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搬砖、砌墙、刷油漆、提土……再脏在累的活,他们干起来也是认真细致的,不为别的,只为这些智障孩子尽快有个稳定温暖的家。

来自荷兰的特殊教育专家夏梅立也是我们的志愿者,每周三都到中心指导工作。听说她所在的国家休息日从不工作。但是在七色花爱心活动中心里,她却利用休息日,默默地做着她能做的一切,甚至连搬砖也不例外,没怎么干过重活的她才一个上午手上已经起了血泡。可是下午却一直不愿休息,仍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干活。她就像“白求恩”一样无私奉献着,从来不图回报。

像夏梅立这样的志愿者七色花还有很多很多,是用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我们的志愿者不仅仅在中心默默地奉献这一切,让孩子们从精神上感受到快乐,而且还自发为孩子们购买了服装、玩具、药品、空调、饮水机、搅面机、电子琴、钢琴、图书……增添中心的设备,改善中心的条件,有的志愿者还不愿留名的资助着贫困残疾儿童,现在这个新家园就是我们的志愿者一起创建的。就在前几天,河南工业大学工艺俱乐部、爱心同盟的大学生们还在为中心的残障孩子组织“义卖” ……

在“七色花”里,每个残疾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尊重和理解,每个残疾孩子都进步着、开心着、快乐着。快乐着你的快乐,就是这样,我们的志愿者为温暖一个个家庭,净化一片片天空,争取一份份未来,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时光 | 2006-10-27 14: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全纳性教育”这一理念。其基本内容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而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它情况。全纳性教育学校不仅仅是接纳所有儿童,更重要的是寻求各种方法去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有严重残疾和障碍的儿童。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每个残疾人对其自身的障碍或缺陷既无法选择,也无法摆脱。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和缺陷,给残疾人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限制     ,对将来参与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如何对待残疾儿童教育,如何创造条件使残疾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解决残疾问题的关键。

让残疾儿童长期生活在专门为之安排的特殊环境中,处于一种与健全儿童和社会生活相对隔离的状态,容易导致对残疾儿童的不利歧视,既减少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又减少了向周围健全人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机会,也无法使他们从周围健全人的帮助中获益。这样,非但得不到正常的社会经验,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有损其应有的适应能力的获得,不利于今后参与社会。早在60年代末,北欧的挪威,丹麦等国家就较早的提出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正常化”主张,其基本思想是:无论儿童残疾的类别和程度,应尽可能使每一位残疾儿童有正常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避免残疾儿童和社会大众的隔离。“正常化”主张传到美国后,美国于70年代开展了一场“回归主流”的教育改革运动,主旨就是尽可能地把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安置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即把残疾儿童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接受公共教育。日本在“正常化”理念支配下,80年代初期在部分地区掀起了“将所有障碍儿童送入普通学校”的运动……

目前我国大多数残障儿童被安排在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中,他们基本上终日生活在残疾人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这个特殊环境里,缺乏正常的社会刺激,不利于残疾儿童的社会化。残疾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是隔离式的、标签式的。把儿童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学习,本身就成了一种标记,就像戴上一顶永远也脱不下的帽子,给当事者造成永久性的心理创伤。残疾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一个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不论其残疾程度轻重,他们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仍然与健全儿童相一致。残疾会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不能使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停止。如果把残疾儿童仅仅局限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而且他们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把目前能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安排在特殊学校,这是极其残酷的做法。

让残疾儿童与正常孩子一起交流学习,从小就培养了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使孩子功能性取向发展。6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把障碍儿童置于健全儿童中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可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也帮助正常儿童从小培养对残疾人的同情、关爱心态,从根本上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态度,使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

全纳性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标志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今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大懒虫00 | 2006-10-27 23: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我在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阳光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