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夏:“立人”,不止是图书馆

[复制链接]
查看3753 | 回复4 | 2011-12-28 0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一夏:“立人”,不止是图书馆
    ——NGOCN专访立人乡村图书馆华中区馆长王一夏


  立人乡村图书馆(China Rural Library)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9月,总部位于北京。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各界朋友的主动努力和配合下,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期追求。
  2011年12月11日,立人乡村图书馆荣获“责任中国”2011公益盛典之公益行动奖。16日,立人乡村图书馆应邀参加了2011全国公益教育年会。NGOCN趁此机会采访了立人乡村图书馆华中区馆长王一夏。


  NGOCN特约记者 王灿明


  记者:首先祝贺立人乡村图书馆获得“责任中国”2011公益盛典颁奖典礼的公益行动奖。可否介绍一下立人乡村图书馆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图书馆有什么区别?
  王一夏: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立人”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就是“立人之人”,即我们的一批专职义工,他们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对社会有责任感和担当。他们还拥有实际的行动能力,投入到这样的一个事业上去。这是我们跟传统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的特点在于图书馆的功能,但“立人”的特点在于拥有这一批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不管是学生、义工还是捐书人,都是“立人”的参与者。


  记者:“立人”的第一个图书馆是在什么地方开的呢?当时是怎样想到开这样一个图书馆的呢?
  王一夏:第一个图书馆是在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黄侃的故乡,也是李英强的老家。这个可能问英强合适一点。之前他在传知行工作,研究税收等问题。然后是因为晏阳初以及个人思想上的转变吧,觉得应该回到乡村,一个最本质的地方,所以开始有这么一个事情。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在家里面做一个简单的图书室,然后他母校的校长听说了这么一件事之后就说:“你们不妨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就好了。”就是这样建起来的。就是基于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做最直接的努力,把书直接送过去,而且不仅要有书,还要有人。包括李英强,他们之前在一馆那一边,是呆了一段时间的,一直到第二分馆,河南的张国栋图书馆建立起来之前,他们都在那边生活的,然后跟学生有了接触。黄侃图书馆最早的一批读者,直到现在依然跟立人图书馆保持着联系,有的已经读完高中了,正在读大学,在北京、武汉、广州,在武汉的同学,前不久举办了“武汉立人之友”沙龙,在广州的同学也搞了一个“广州立人之友”沙龙。我们还是回到“人”这个最本质的命题上来。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会慢慢成长,会回过头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参与“立人”,最初他们都是受英强老师的感染吸引过来的。


  记者:那么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愿景是怎样子的?
  王一夏:愿景也很简单,我们就叫它行动目标吧,建立20个县域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1%的乡村青少年。


  记者:那运作模式又是怎样?
  王一夏:我们分馆的发展策略有四个词:本地化、县域化、专业化、平台化。本地化就是说,你最终要扎根本地,这是需要时间的,可能到最后就是由本地人来支持,比如说分馆的读者,他们成长后会回过头来支持他们当地的图书馆;县域化是建立县域的图书馆网络,我们会在班上建图书角,在高中建图书站,以这样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拉近“书”跟“人”的距离,不让形式成为孩子们读书的障碍;专业化是指“立人”提供的服务,要朝着专业的方向去努力;平台化就是“立人”提供“参与的平台”,你可以捐书,你可以捐钱,你可以来当志愿者,就这样的参与方式,而且“立人”的分馆同时也是教育产品的平台,比方说像“班班有个图书角”、“梦想格子”、“一公斤盒子”这样非常好用的应用型教育产品,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过来,然后根据“立人”的需求--一切服务于阅读,将更多的东西进行资源整合,跟更多的教育NGO合作,直接将资源带入到校园以及社区。


  记者:说到跟NGO有合作,可不可以分享一些案例呢?
  王一夏:我们在黄侃图书馆有两个试点的项目:一个是当下艺术图书馆,是跟当下公益事务所共同发起的;另外一个是“乡村女生教育”,跟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合作,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立人”与基金会联合招募项目导师。项目导师这个角色很重要,因为她不仅仅是项目的协调者,她还直接地面向学生来进行教育活动,这也是一个尝试。还有一个是高中生奖学金计划,鼓励我们的高中生,如果他们有创意,有行动能力,那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经费上的,也包括行动上的指导。还有第二种类型的合作,就是班班图书角,目前在晏阳初图书馆设点,梦想格子也是。一公斤盒子,目前在几个分馆都有尝试,我们最近还和他们合作,由我们的义工提供创意,共同设计了一个飞盘盒子,然后推出试用。


  记者:听说立人图书馆还会做乡村夏令营,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一夏:夏令营的话,要分几点。第一点是,各个分馆情况不一样,有的跟小学合作,有的跟初中合作,有的既有初中又有高中,有的是纯粹的高中。年龄段不同,内容也不同。小学的话,我们的第二分馆,张国栋图书馆,今年暑假跟西部阳光合作了一个夏令营,由西部阳光提供项目的策划以及志愿者,图书馆提供平台。这也是平台的好处,我们要让更多好的东西进来,把这样的资源扩散开去。另外一种是我们在高中的分馆,它更加侧重于通过辩论赛、讨论会、话剧排演、专题讲座,这样不同的内容,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时间很短但是非常集中的时间,来进行脑力激荡。一切的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冬夏令营是非常好的形式,它的效果比较明显,图书馆的核心参与者、深度参与者,大都是参加过冬夏令营的。


  记者:那立人图书馆就不单单是图书馆,甚至可以称之为“立人”学校了。
  王一夏:我觉得是外界的想像把这个夸大了。“立人大学”的确是“立人”所做的一个尝试,但是“立人”目前来说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分馆这一块。他们是两根并行的线,未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是回到我们的那句口号: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义工在图书馆不单是扮演管理员的角色,而且扮演着教育者以及资源调配者的角色,他要去争取各种各样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东西:书、人、音乐、美术、艺术……,各种美的体验。


  记者:立人图书馆是如何去获得场地和资金等资源的呢?
  王一夏:我们在《新馆建设指南》里面写到,发起人是要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包括场地和资金的问题。我们在当地有了发起人,才会建立分馆。发起人有些是和学校合作,有些是在社区,目前大部分是跟学校合作,如果是在社区的话一般是发起人自己的房子。


  记者:听说“立人”还在淘宝上开店来吸纳捐款。
  王一夏:对,淘宝店最大的特色,它是一个可以广泛参与的平台,只要你会上网,你就可能使用淘宝和支付宝。其次呢,它吸纳了很多小额捐款。假设你每个月通过它给“立人”捐二十块钱,它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直都在关注着“立人”图书馆。有一些大笔的捐款来自于“立人之友”,可能捐一千、两千,直接打到我们的银行帐户上。捐款的话目前主要还是个人捐款为主,也有一些机构捐款,还有跟基金会的合作。对于财务这一块,目前我的了解是这样,可能还不是最完整的。


  记者:那么王女士你是什么时候来到“立人”工作的呢?现在属于全职工作人员吗?日常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王一夏:我2010年5月份开始在“立人”做专职义工,之前还在学校读书。我是专职义工,专职义工的工作场所就在“立人”的分馆,我们也是有工资补贴的。而一个普通的专职义工,他的工作范畴大概包括维持图书馆的日常开放,保证我们的书有人读,其次就是组织读书会、电影放映会、义工小组。因为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的,所以我们会以图书馆为平台,给学生提供空间,让他们自己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方说我们的第九分馆,鼓励学生成立社团。立人图书馆,你可以这样去理解,“立人”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义工的舞台,它还是学生的舞台。

轻轻而来 | 2011-12-28 1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天使feel | 2011-12-28 13: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的说   
辛豪杰 | 2011-12-28 19:2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
一滴水 | 2011-12-28 2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没看完,顶一个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阳光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