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圈教给我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01 | 回复1 | 2012-8-22 1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ngo社区 bhamgm的日志


1,公益圈并不是世外桃源,它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要寄希望于逃离现实而进入一个完全理想化的世界。现实里有的黑暗、无耻、追求、挣扎、矛盾、犬儒、麻木、坚持……在公益圈里都有。只是,公益圈将“追寻”这个主题,以更集中的方式突显了出来,以至于这个价值预设与现实种种之间产生的张力,让这个圈子显得更让人着迷。

2,对于初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第一个岗位很重要。我是说第一个岗位,不是说第一个工作。第一个工作当然重要,但是我个人感觉,更重要的是第一个岗位。有的时候,即使你去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工作领域,你的微观环境不好,也无法获得很好的成长。有时候,即使去了一个不太“光鲜”的工作领域,但是微观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关系,与你的长处相匹配,成长是很快的,更有利于之后的人生发展。
工作领域决定了大视野和大平台;但是微观的岗位,牵涉到新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前后左右”(上下级、共事的同仁),以及这个岗位带来的要求:具体的岗位要求和行业角度提升的要求。如果去到一个与新人的性格、潜能不相匹配的岗位,成长得慢倒还好说,走弯路、或者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形成一些不合适的思考方式和职业习惯,就麻烦了,后面很难扳回来。
对于新人来说,困难的是如何在面试应聘的时候识别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微观环境。这一点,一来需要在学生时代,或者全职投入社会、工作之前,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培养感觉;二来,的确靠机缘,一生之中,若能遇到一个伯乐,能够有所点拨,那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事,如果遇上,要有眼识泰山,要珍惜。第一点,靠自己的悟性,第二点,靠人缘,靠悟性,靠机缘。

3,公益领域,经过不下十年的发展,当前的局势,我觉得已经不是缺少资源的时代了。其实,自己做得好,做出底气来,自然会有资源上门来找你合作做事。这个前提的自我投入,似乎避免不了。需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段,树立行业口碑和社会信任度的。

4,我对公益机构的分类比较简单,有两种交叉的分法。
第一种分类法,根据社会资本来分:分为草根和非草根。草根指的是,1)核心人员可调动的社会资本较少(很少);2)发起人或发起机构的小团队(即核心人员),处于小白领及以下的社会阶层。草根这个类别之内,还可分为小白领发起的和没半分体制内资源的普通老百姓发起的机构。前者还能调动一些社会资源,但是可能比较的非官方。后者的话,可能是街道里下岗的大妈大叔,或者工人弟兄。他们除了有身边的、民间的口碑以外,要获取体制内的资源来做事,比其他人更困难。其实感觉NPI的孵化,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桥梁,为这些机构提供通往体制内资源的通道。如,被体制内的权力机关所信任,也是一种社会资本。
非草根机构,就是占有较多社会资本的机构。可能是企业家兴办的私募基金会,也可能是官办机构。这里就不详细区分了。
第二种分类法,价值取向上来分。一类是服务型的机构,还有一种是有自己的价值诉求的机构。服务型的机构,可能是自己也亲身做项目的,也可能只是办办培训,办办沙龙的机构。但是这类的核心特征是,只作为执行者承接其他机关、机构、或出资方的项目要求,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观,或者只是做好事,这个价值观。比如,政府购买服务中,有一些机构,就是这样。不用考虑太多,只要把别人交代的事情做好,把好事做好,即可。比如,有些服务老人、夕阳红的项目,就属于此类。第二类,有自己的价值诉求,不仅仅是做好事,关心人。这个就不展开了。
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之间,互相有交叉。这个划分还是比较粗略的,比如,你可以说,官办的公益机构,也是有价值诉求的,比如,体现XXXX,什么的。还可做更深入调研,加以总结,提出更详细的描述。

5,针对第四点某类:只要留得人在,不怕没柴烧。

6,

(不断增补中)
lisa | 2012-8-22 13: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选下面的评论

sava
高大姐那個“微觀環境”的提法很好,的確我們的觀感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宏觀層面,而對於微觀環境卻缺乏認知和思考。
另外我覺得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公益組織,也是草根公益組織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例如燈塔計劃、黑橙創意公社這一類。

名下
1 公益圈不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而是大部分,从某种程度上,他触及的是更深的现实。3 你自己都不愿意动,还有谁能够帮助你“成功”。 最后的分类方法很精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阳光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