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现代城市品质下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

[复制链接]
查看1080 | 回复2 | 2012-9-20 07: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城市品质下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


  孔子说,人者,仁也,二人为人,其实就在强调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体系当中,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各种社会组织、自组织来实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的社会化。当然,由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理差别、自然禀赋、后天培养、社会环境和发展基础等一系列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公民个体千差万别,个人诉求和利益主张往往不能完全依靠自己实现,社会公正的总体状态和个体弱势的单一现象之间的对立和张力不可能完全消除。有的人有闲,有的人又困,这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更是永不可能彻底消除和规避的现实。如何将“闲”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救济“困”的利益诉求和弱势地位,就自然成为了一门社会发展的学问。这门大学问,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志愿服务。

  一、志愿服务的本质

  伯纳德·曼德维尔写过一本浅显的经济学著作,叫做《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核心是主张那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如站在道德高地,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若试图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可能曼德维尔的论调失之偏颇,但却透着智慧之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己所欲施于人不见得成立。欲望是邪恶的,需要抑制,但利益是正当的,可以引导并利用。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志愿服务恰恰就是曼德维尔笔下的自利原则之下产生的公共利益副产品,这就是“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的真谛所在。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论来看,人的社会性就要求人必须要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增加个人社会收益。志愿服务就是社会成员为了自己将来不确定的社会生活的幸福,有效规避社会风险,现在进行的一种社会服务时间的储蓄,一旦遇到社会转型、断裂或失序,个人社会要素缺失,可以从社会中支取一定报酬来化解个人的社会生活危机。这充分利用了人本性趋利避害的本能,激发了本能的社会效应,最终形成了良性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

  志愿服务不是高尚、道德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公民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的自觉要求,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生活的必要要求。不过,由于社会中的公民个体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曼德维尔假设的那般拥有完全理性,通过市场的机制自然、自动的能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绝大部分人是有限理性甚至完全无理性,特别是为了自己某时某刻某地的微小利益,模糊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导致不少人开始“搭志愿服务的便车”,稍有不慎,就会将整个社会陷入“集体行动逻辑”的悖论。

  这个时刻,就需要再次考虑人的本性中的自利性,通过利用引导和规范约束的方式,在外部社会倡导、政府奖励和内部朋辈群体压力下,形成克服集体行动逻辑悖论的机制。这就是为何志愿服务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倡导、宣传和动员,甚至需要通过一些品牌化来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和意识。志愿服务的奖励和鼓励,就是另一种志愿服务社会动员的有效机制,推动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劳动收益的价值规律。时间银行制度就是典型意义的志愿服务储蓄的有效载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志愿服务与雷锋精神

  每当志愿服务成为一座城市靓丽的风景线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雷锋。那么,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到底又是何种关系呢?严格的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最大的联系就是都通过社会动员,有效发挥社会成员的力量,来改进社会成员的社会要素缺失,进而改进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促进社会的总体性和谐。在途径、方式、目的和效果等方面都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在精神气质和价值体系上,二者还是有巨大的差别的。

  志愿服务是公民职责,是社会价值的原则和要求,是一种组织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利结果。我们知道,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现代社会的公民义务,公民只有尽了志愿服务的社会义务,他才能算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这就是为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成人礼上,必须要完成相应类别的志愿服务,佩戴了足够的志愿服务徽章,才能踏上成人礼的红地毯,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大写的人”,才能有资格拥有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雷锋精神是道德觉悟,是社会风尚的原则和要求,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人都可以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的门槛没那么高,即使特定志愿服务需要专业性机能,往往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专业督导的方式,协助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更何况现代志愿服务往往会通过详尽的志愿服务方案、工作指引、日常培训和社工督导,以法律保障志愿服务及志愿者的权益,以一系列组织化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学雷锋纯粹是个人行为,更多的是个人道德觉悟的体现,是个人社会风尚的觉醒。

  三、志愿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能

  志愿服务需要通过利用大量的“闲”来帮扶不少的“困”,自然摆脱不了一个现实制约,资源是有限的,需求是无穷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满足无穷的社会需求,就需要不断提升资源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能。这就能够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避免社会公众爱心的挥霍,避免志愿服务接受者的无畏伤害。志愿服务的实际运行,必须要符合重塑政府改革时期提出的那个经典的标杆,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让绝大多数人收益。

  志愿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能,就要建立一套从可行性分析、决策、实施到效果评估、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以科学论证、必要性清晰的社会需求评估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方案,招募并培训志愿者,在严密的专业督导和跟进下,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服务督导体系,建立社会化监督体制,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等方式,将各种监督力量纳入到服务过程中,提升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效力。

  四、志愿服务的专业走向:社会工作

  一般认为,志愿服务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是第一阶段,起源于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时期,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弱势群体相互之间帮助,逐渐孕育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后来在美国得以扩散。扩展阶段是第二阶段,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制定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开始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志愿服务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鼓励。规范阶段是第三阶段,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出现,社会自生性生成了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吸取了官僚制的科层体系和企业市场化运行的效率机制,举办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调整志愿服务接受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化、制度化和职业化的规训时期。

  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惯例,就是大量的社会组织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运作下,根据社会需求,制订科学的社会服务方案,根据服务内容招募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培训和调配,服务具体的社会成员,化解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他们没有任何单纯意义的志愿者组织或者志愿服务组织,各类志愿服务都是在社会组织专业的社会服务方案的引导下,从事具体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的专业走向和社会工作走到一起,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就成了孪生兄弟,彼此再也不能分离。

  五、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营销

  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都需要借鉴企业运作模式,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理念,重视组织营销,通过社会服务,营造服务品牌,进而清晰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形象和组织品牌,引导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更好地营销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品牌,提升辐射力和引领力。积极借鉴港澳台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营销理念,引入组织经营和经营组织的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积极运用互联网、现代媒体等新型手段,努力打造一批公众欢迎、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的服务品牌。

  就珠海而言,应当立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提升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特色服务项目,借力珠海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滨城市、高新技术和青年人才、航展和航空产业、创文和城市形象及大学生智力资源等为重点志愿服务,加大引导和提升,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和技术专长。设计大量志愿服务方案和社会服务方案,引导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宣传和环保志愿,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优势志愿服务品牌,动员、引领和浸润全民的生态意识,更有助于形成与欧美国家相媲美的宜居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辛豪杰 | 2012-9-20 08:5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消灭...…………
关左耳 | 2012-9-22 18: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社会化——自我完善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阳光

本版积分规则